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走进小康村
发布日期:2024-04-17  浏览:  发布人:陈晓曦  来源:   打印正文

4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东南街道小康村小分队41位师生代表(2023级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九点整从东南校区大门口集中乘车前往实践基地,展开半天的学习与调研。此次活动以“了解示范村,奋进新时代”为主题,旨在推进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受示范村打造的基本情况,了解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基本风貌,关注社会最新发展,争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大学生,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江南水乡,古里意蕴。小康村是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立于2005年3月,由原南滃、北滃、大滃、珠泾四个行政村整体拆迁后合并而成。小康村位于古里镇南省级东南开发区内,交通便捷,位置得天独厚。先后获得过“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苏州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苏州市先锋村”、“苏州市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是“千村美居”的典型样板。四月的小康村,处处桃红柳绿,白茆塘畔郁郁葱葱,夹岸生树,倒影婆娑,景色分外宜人。

一、走进党群服务中心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成果

下了车,同学们鱼贯而入,走进了党群服务中心。讲解员告诉我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用于新村建设。对新村建房实行“八个统一”,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设施,实现三线入地,雨污水分流,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的社区服务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占地近50亩的大型集贸市场,50000多平米的小康商业街相继落成投用,新近建成的农民公园更是给新村增添了几分城市化气息。一个整体规划规范有序,富有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现端倪。小康村已成为全市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亮点。

二、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了解数字赋能新农村建设

四个行政村拆迁合并而成,规模巨大,对此居委会如何管理呢?村容村貌如何维持?就业养老怎么落实?当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如何相处?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走进了小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了解到数字赋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讲解员细致的介绍和工作人员的现场操作,同学们对小康村通过数字治理、网格治理实现领治、法治、智治、德治、自治的“五治一体”有了全面的认识。同学们还了解到,小康村为了保障辖区村民的利益,村委会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领导作用。他们按照网格化党建相关工作要求,在联动治理三级网格的基础上,将支部进一步调整,着力推进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双网融合”。操作人员还把镜头切换到真实场景,还原了昨天(4月12日)某小区人员发现地面垃圾的留言,然后,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回复并派人处理。数字赋能、网格治理的优势,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三、走进就业服务站,感受公共服务矩阵

由于小康村户籍人口1.13万人,新市民2.1万人左右,就业人口众多,就业服务需求旺盛。尽管是周六,就业服务站依然在工作。据介绍,去年以来,小康村根据上级部门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要求,结合辖区内需求,全力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配强人社服务专员,围绕“强化摸排落实跟踪、筹集岗位优化对接、落实帮扶精准施策”三大服务事项。下一步,小康村将因地制宜,做强村人社服务基础阵地,推进就业服务站进驻商圈、产业园区、人才公寓等特色点位,计划建设不少于2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形成公共服务矩阵,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烟雨江南,微风燕子斜。四月的小康村于烟雨朦胧之中更显诗情画意与生机盎然,新农村的打造让古镇焕发新貌,徜徉其间,叫人流连忘返,半日的社会实践显得有些匆匆。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鲜活实例与基本风貌,充分体验到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课堂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震撼,同时又切实领会到奋进新时代中肩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