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科研微分享”系列活动六
发布日期:2024-04-10  浏览:  发布人:陈晓曦  来源:   打印正文

4月1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崇德楼5楼会议室举行本学期首场科研分享活动,会议由院长朱卫卿主持,本次活动邀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陈晓曦博士分享科研经验,希望能够为学院教师们开展日常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陈晓曦博士在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中,所申报的“沙夫茨伯里《特征》的翻译与评注”一般项目获得立项。2024年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陈晓曦(与张娅博士合作)的译著《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弗雷德里克·拜泽尔),全书500多页,共41万余字,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主编译丛之一,收入“海纳集:西方哲学研究丛书”。

首先,陈老师介绍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早期人物沙夫茨伯里人物、生平与主要思想,及其专著《特征》的基本内容;认为该项目成功立项可能基于:一,现有的中译本存在较大缺陷;二,从更加新颖的角度重新尝试启蒙运动的面向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接着,陈老师向大家说明了翻译弗雷德里克·拜泽尔的专著《理性的命运》初衷与心路历程。

最后,陈晓曦认为要处理好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学术兴趣点和重点关注,这属于特殊性;在追求学术理想的道路上也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共性。作为科研工作者,大家既可以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也可以在前人、已有的成果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与原创者进行学术对话,其中,翻译、重译与评注就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