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立法教授应学院邀请做客“崇德讲堂”,在弘道楼1104会议室为全院教师做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历史逻辑及意义”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朱卫卿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参会聆听。
胡立法教授从“艰难起步”、“初步探索”、“开辟”及“深化和拓展”四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进行深入剖析。
胡立法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艰难起步”始于1840年。1840年至1894年,近代中国开启第一次现代化运动,以洋务运动为标志,以“物的现代化”为核心;第二次现代化运动从1894年至1911年,以辛亥革命为标志,以制度现代化为核心;1911年至1921年间,近代中国掀起第三次现代化运动,此次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高潮,其核心在于进行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在这一时期,一战让中国人民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弊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为之后中国探索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开始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进行现代化首先必须要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即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指出,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化三改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论十大关系》及“四个现代化”等现代化目标及纲领的提出构成了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这一时期,我们形成了自主性、独立性、完整性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并取得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重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并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布局;提出并完善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深化和拓展阶段。新时代十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制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在国际比较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处历史方位,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
讲座最后,胡立法教授回答了学院教师提出的关于科研和教学的相关问题。学院教师表示,聆听了胡立法院长的讲座受益良多,不仅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