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蒋巷村小分队33位师生代表,集中乘车赴常熟市蒋巷村开展实践调研。这次实践既是一次红色教育的体验之旅,也是一次关于现代乡村振兴的深度学习。
在江南水乡的温柔怀抱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它静卧于常熟市东南一隅,沙家浜的潺潺流水见证了这里从荒芜到繁荣的华丽蜕变。师生来到这片美丽的田野,走街串巷、访民问计,探寻蒋巷村如何凭借持之以恒、克难攻坚的韧劲,走出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生态美家”“旅游旺家”“文化兴家”的独特路径,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织成绚丽多彩的美好现实。
同学们集中在蒋巷村电影院,集中观看了介绍蒋巷历史发展的宣传片。影片全面介绍了蒋巷村的过去、现在,生动诠释了蒋巷村蜕变的过程。蒋巷村作为全国文明村、绿色生态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蒋巷村老书记常德盛提出了“离土不离乡”的发展理念,鼓励村民扎根家乡发展,通过改善村内环境、引入新型农业技术以及推进生态和旅游产业,逐渐将蒋巷村打造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同学们对常德盛书记肃然起敬、钦佩不已。
随后,同学们走进蒋巷村史馆参观。大家边看村史展览,边听场馆讲解员介绍,展开了一场绘声绘色的沉浸式学习。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蒋巷村的整体规划图,一个面积并不大的村庄极具特色的规划建设就让人觉得很了不起。在馆中大家看到了蒋巷村过去的生活面貌,感慨于蒋巷村的巨大蜕变。蒋巷村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乡村振兴的典范。过去,这里曾是一片被称为“穷乡僻壤”的地区,土地贫瘠、洪水泛滥,村民生活十分艰难。然而,老书记常德盛怀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党员干部、村民员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蒋巷村逐渐摆脱贫困,逐步成为人人称羡的“幸福村”。依靠艰苦奋斗、生态优先的理念,蒋巷村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业、光伏发电等多元产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学们乘坐电瓶车在村中穿行,实地参观蒋巷村的村容村貌。在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自由调查研究中,大家下到田间地头、走到老年公寓、参观村中文化馆、走进蒋巷村生态园,真切感受蒋巷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别致韵味。
与村民交谈中大家得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村里建立了生活污水处理站和秸秆气化站,并在村中心建成了农业生态园。村内还设有生态林带,让鸟类等野生动物也找到了栖息之地 。2019年,蒋巷村还投资建设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田园风光游”“生态休闲游”等体验的理想地点。此外,蒋巷村近年来实施了绿色低碳发展的“零碳村庄”项目,通过光伏发电、数字化管理等手段,将绿色经济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村里的光伏电站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达2800多吨,为“零碳”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蒋巷村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还关注民生保障,特别是对村内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村里建有158套免费养老公寓,为村民提供安稳的晚年生活。村集体收入的增长,使得每位村民都能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 。
经过一下午的参观、访谈实践,同学们对蒋巷村党建工作颇为印象深刻,对实践提纲中“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的表述有了切实的认知。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动力带;建强党支部,带动百姓富。蒋巷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现任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玉英,多年以来带领全村党员,遵循常德盛书记的“乡情工作法”,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与村民打成一片,为村民解决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让广大村民在受惠过程中感到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村党委着力推进法治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开设法律讲堂,建设法治公园,引导村民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推动农村治理法治化;村里重视学习型家庭、知识型农民的培养和创建,成立“农民读书协会”,自办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和村报,每年向村民赠阅“四报二刊”,开展“读书学习先进家庭”评选表彰。以党建为引领,蒋巷村党委着力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创新规范新农村治理,用各种有力措施,开创了具有蒋巷特色的文明创建和民主管理之路。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不仅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也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具体实践。同学们也展现了我校青年大学生文明有礼、积极向上、团结守纪、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红色文化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认识。
文字/摄影 经济与金融专业241班 沈相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