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走进李袁村
发布日期:2024-10-31  浏览:  发布人:肖冯欣  来源:   打印正文

10月3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24级英语师范专业的新生们踏上了一场别具意义的李袁村之行,将语言学习与社会实践、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此次活动以“体验乡村发展,提升教育情怀,担当青春使命”为主题,旨在引导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思考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推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学习与领会。

李袁村,这个位于碧溪街道西南,面积4.08平方公里的村落,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荣誉,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楹联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近年来,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教育与乡村治理新视角

李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英语师范专业的同学们在这里参观了全市首家村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人文馆、党建馆、信息发布中心、多功能厅等多个重要阵地。今年7月正式启用的“警邮共建车管自助服务站”,实现了乡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驾驶证换证等车驾管业务,更好地落实群众“最多跑一次”要求。通过研学,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治理模式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谐的环境基础,也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在乡村治理中的潜在影响力。

第二站:问村老街——古街新貌筑典范

问村老街形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街道两旁的古旧建筑错落有致,斑驳的墙面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学生们漫步在老街,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氛围。街边的传统店铺,有的还保留着古老的经营方式,让学生们看到了乡村传统商业的延续。在这里,学生们还与当地的老人进行交流,老人们讲述着老街的历史变迁,从过去的繁华到曾经的落寞,再到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逐渐恢复生机。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乡村振兴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三站:历史名人馆——文化传承与教育责任

李袁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实践小分队认真聆听了近代著名作家、批评家、南社社员黄摩西以及我国二十四孝之一的孟宗、宋代著名学士季陵等名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乡村厚重的历史积淀,更激发了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他们思考着如何将这些文化瑰宝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同学们也从这些先贤的故事中汲取了教育的智慧,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第四站:乡村会客厅——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思考

乡村会客厅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乡村风貌的空间,更是一个探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师生们看到了一些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科技展示项目,这些设施和项目旨在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同时,也展示了一些科技在农业、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们了解到科技如何赋能乡村发展。师生们与李袁村袁书记、马主任、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及科技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在乡村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引入科技元素,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培养乡村孩子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对乡村振兴中的科技与教育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也为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宝贵机会。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李袁村之行让他们收获颇丰,既学习了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又对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们将把此次所学所得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新一代人才。

供稿:外国语学院24级英语师范专业 肖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