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在蒋巷
发布日期:2024-04-18  浏览:  发布人:周巍  来源:   打印正文

烟雨江南,江南烟雨。4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蒋巷村小分队38位师生代表,中午12点半从东南校区集中乘车前往实践基地,展开半天的学习与调研。此次活动旨在推进大学生了解蒋巷建设的基本风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亲眼见证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

蒋巷村位于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全村200户,868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红色旅游候选单位、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江苏省文明村标兵、现代化农业示范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卫生村、百佳生态村、循环经济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星级信息化示范村、人居环境范例奖,还获得亚太环保协会低碳农业奖、首批生态农场。这些名誉的背后是蒋巷人的坚守和坚持,深深打动着新时代的大学生。

一、看蒋巷历史变迁,品德盛精神新意

下午1点钟,蒋巷社会实践小分队准时集合村委会,集体观看了蒋巷与常德盛书记的纪录片。大学生们了解到50多年前的蒋巷村,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还是穷山恶水、血吸虫流行而且偏僻闭塞的苦地方,到处是河沟坑洼、土地破碎,村民绝大多数住泥墙草房。这些并没有打倒常德盛同志,他怀着“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下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决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带领党员干部、村民群众走向富裕。大学生被深深震撼于常德盛同志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勤政爱民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纷纷与常德盛书记合影留念。甚至于有同学说,这才是要追的星,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星。

二、村史馆中听村史,生态园中看生态

结束了纪录片的观看,大学生对蒋巷有了初步认知。我们又集合村史馆深度了解蒋巷的发展路径,大学生认真地听着讲解,认真地观看展板资料,对蒋巷“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科学发展新路有了了解,也能感受到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背后的党员力量。据介绍:2023年全村三业经济总量持续超过10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6.5万元(不包括别墅房补贴等一系列集体福利)。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0000元,村级年收入3000万元,村净资产3.66亿元。

了解完村史馆,大学生乘坐电瓶车参观了蒋巷村。这其中,1200亩土地的利用,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也让大学生喟叹良久。这1200亩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采取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有机化种植,全面实施“储粮于田”的低碳工程。这1200亩土地,还建设生态种养园,扶持养殖专业大户,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百果园、桂花、红枫、翠竹、香樟林以及智能温室。

   

  今天的蒋巷践行“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创新发展新路,千方百计巩固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千方百计调动发挥村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按照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具体要求,已经建成“城里人羡慕,本村人舒服,外国人信服”的独具江南风情、苏州风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米之乡特色的"人间新天堂”!这里就是绿色蒋巷,这里就是优美蒋巷,这里就是整洁蒋巷,这里就是和谐蒋巷,这里就是幸福蒋巷!烟雨江南,细雨如织。四月的蒋巷,行走着的思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