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蒋巷村小分队37位师生代表,集中乘车赴常熟市蒋巷村参观调研。此次活动以“学蒋巷发展史,走乡村振兴路,悟青年使命担当”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围绕实践主题,精心筹备策划,师生共学共研
蒋巷村作为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之一,为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活动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关心支持下,实践小分队董焕敏、胡荣春、李智军三位老师共同商量策划,并与蒋巷村党委副书记李君对接磋商,制定了活动方案。实践小分队指导老师一起完成外出实践学生的组织选配,围绕实践主题,师生共同学习研究相关材料,坚持问题导向,为开展好调查研究做好准备。在三位老师指导下各实践小组提前学习蒋巷村的发展史、振兴路以及常德盛书记的先进事迹,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提前准备访谈问题。
集中参观学习,沉浸式教学体验,入心又入脑
活动的第一阶段,首先集中参观学习蒋巷村史馆。师生们边看村史展览,边听场馆讲解员介绍,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教学。走进村史馆,首先看到的是蒋巷村的整体规划图,一个面积并不大的村庄极具特色的规划建设就让人觉得很了不起。一张张清晰的历史照片,记录和展示了蒋巷村人民“穷则思变”改变命运的艰辛历程,生动形象诠释了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发展振兴之路。蒋巷村从“全村老破小”到“整体高大上”、从“贫困低洼地”到“幸福桃花源”的历史巨变,让师生们更深入地思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共同富裕的深刻意义。
师生们在参观蒋巷村史馆之后,集中观看了蒋巷村宣传片。大家觉得,蒋巷村常德盛书记年轻时“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誓言让人们激动万分,调动全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蒋巷村从“缺粮大户”转变成为“高产粮仓”,非常了不起。在举办乡镇企业的初期探索过程中,蒋巷村被骗而欠下巨额债务的辛酸历史,非常不容易;宁可损失400万元也要关闭化工厂的坚定决心,始终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理念和践行,也是非常了不起。大家认为,常德盛书记所说的“送礼我不要,请客我不到,一碗粥,我会喝完,很暖心”,让我们肃然起敬,“一碗粥,代表着一片民心”、践行诺言“让农民过上好日子”,“顺风时拼命干,逆风时拼死干”的精神状态,无不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情怀,体现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体现着一位新农村建设致富带头人高尚的道德风范。
活动还安排了实地参观蒋巷村的村容村貌,让师生真切感受蒋巷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别致韵味。参观结束后,胡荣春老师分享了关于蒋巷精神的认识和感想,“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蒋巷精神在蒋巷村发家致富故事分享和红色精神比较梳理中变得鲜活起来,既入心又入脑。
小组分头调研,细心观察思考,分享感受体悟
活动的第二阶段,各实践小组分头行动,在蒋巷村中各自选点开展了调查研究,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比如,走进蒋巷村老年公寓,了解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面对面倾听老年人对蒋巷村历史变迁的口述和感想;又如,走进蒋巷村农民蔬菜园,了解菜园农作物种植,体验特色田园风光;再如,走进居民小院,与居民交谈,了解村民生活状况,体悟和谐之美。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自由调查研究之后,部分同学分享了参观调研的感受,比如,肖欣悦同学说,蒋巷村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做点贡献;王志炜同学说,蒋巷村的现代化程度和民生幸福状态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参观调研中还特别留意了村里垃圾分类的可堆肥处理细节,觉得村干部和村民都很用心做好垃圾分类,让整个村里很整洁。大家通过认真聆听、实地调查、细心观察、理性思考、相互探讨、交流分享,“身入”乡村,“心到”乡村,心情愉悦,收获颇多。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创新和改革实践教学,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师生们“走出去”,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大学生文明有礼、积极向上、团结守纪、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也让大学生切实感知到蒋巷村的振兴面貌,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的经验和价值,充分理解乡村振兴在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中的重要性,切实鼓舞激励着新时代大学生们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